到底什么是产教融合?
简单来说,就是产业和教育的深度合作,一种“教育+行业企业”的跨界合作,以解决现今产业人才紧缺的问题。 再说得细一点,就是职业学院根据产业发展积极开办专业,把产业与教学密切结合,由以往注重各自的独立发展,演化成相互促进,相互支持。 千秋基业,人才为本。自2013年国家正式提出“产教融合,校企合作”这个概念之后,职业院校都做了哪些功课?企业这些年又是以怎样的角色登场?未来又会发生什么变化? 今天这篇文章,让我们从政策、现状、难点等多个方向梳理产教融合。
2013年,国家正式吹响“产教融合”的号角——在《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》中正式提出“产教融合,校企合作”的概念。自此,“产教融合”开始呈碎片化分散在不同的政策文本中。
直到2018年,《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》出台,将产教融合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。
从政策的发文类型来看,自2013年以来,政策涵盖了五种类型,即“意见”、“决定”、“通知”、“指示”、“法律”。其政策效力级别主要以部门规章为主,法律法规级别较少。
从政策的发文数量上来看,2013年至今,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政策的发文数量呈上升趋势,且在2019年发文数量首次突破了十位数,发文12份,出现质的飞跃。
虽然产教融合的政策已从单一到多样化,数量也有了明显提升,但是,这些政策多为指导性政策及战略性政策,具体操作型政策偏少,实际可操作性不强。
并且,政策多为效力级别较低的部门规章,存在“重部门规章,轻法律法规”的现状。另外,政策参与部门相对单一,协同作用并未完全发挥出来。
职校已出发,长路有险夷
政策出台,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。职业学校既要走好脚下的路,育人筑魂,又要抬头仰望产教融合这浩瀚的星辰,这便是目前的现状。
职校是准公益组织,注重知识的生成、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,强调社会效益。企业是营利性组织,以产生经济利益为主要功能,注重知识和技术应用,强调经济效益。两种不同组织形态的融合成为当今问题的难点、痛点。
企业认为,与院校进行产学研合作会无形增加企业运营成本,且产教融合这件事的本身应该是社会公益事业,政府应给与企业适当的补偿。
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,民营企业参与国家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的积极性不强,产教融合的“顶梁柱”主要为国企央企。
而职校这边,因为企业参与度不足,项目“合而不深”,且缺少“双师型”教师,导致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对接不紧密,达不到产教融合的预期效果。
另外,还有一点很重要,就是政府的主体作用也并未凸显。当校企合作愈发困难时,政府部门的适当干预,如政策指导、支持和鼓励,将会为深化校企合作注入一针强心剂。
走远路必从近处开始,等高山必从低处起步。深化产教融合还任重而道远。
为方便理解,我们可以把美国教育产教融合政策的演进历程划分为初步发展期、改革探索期、稳步推进期、全面发展期四个时期。
在初步发展期,美国国会通过了《职业教育法》,通过完善财政拨款的方式加强对合作教育的引导和管理。
在改革探索期,美国联邦政府颁布了《职业培训合作法》,并通过了《帕金斯法案》,提出设立私营行业委员会,初步确立企业职责。
在稳步推进期,美国联邦政府通过改善合作项目、建立合作框架以及建立绩效指标等促进校企合作规范化,进一步明确了在合作过程中学院和企业各自的权利与义务。
总结来说,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政策架构的创建和完善方面,美国取得了较大成就,逐渐建立起了完善的政策体系,对促进和规范产教融合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。
沧海横流,方显英雄本色。对于职校,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,会让学生看到更精彩的未来。对于企业,有责任有担当,这个时代才会闪闪发光。越过层层峰峦的攀登者,只要一鼓作气,再向上一层,就能饱览壮丽的日出和翻涌的云海。
深化产教融合也是如此,只要各方再多向前走一步,人才紧缺问题就一定会解决,中国智造将再上一个台阶。